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读善己身

“无效输入”一定导致“无效输出”。教学最像!

 
 
 
 
 

日志

 
 
关于我

王延龄:湖南衡阳人笔名五味子等,,高级教师、杂文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初中语文国家高级研修班班长,广东省教育厅特聘高中教学水平评估专家,语文版全国百位名师之一。发表电影剧本、相声各1 部,杂文118 篇,教学论文61篇。长期执教高三毕业班,2000年8月开始从事中学语文教研工作。修正教材对毛泽东诗词的注释和对冰心作品结构的切分得到中央编译局、人教社专家认可。主编广东省教研室《金牌学案》等中高考语文训练资料9 种21 部。擅长中高考语文读写辅导、心理干预、高考志愿填报,每年均有骄人的经典之作!

九年级了,咋还没有讲故事的能力?  

2016-04-22 09:40:51|  分类: 职业诊脉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初中孩子写不好记叙文,源于不会讲故事。
      粗略看,这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可是,它就真正成了问题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关注初中语文教学的人士注意到,初中三年,我们教学过的记叙性文章数量还真不少,而且,这“不少”中竟又有“不少”是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是起“阅读”与“写作”的 范例作用的。可是,一百多篇范文,耗时几百节课,能力为什么没能最后如期养成呢?
      有“专家”这样分析: 
 九年级了,咋还没有讲故事的能力? - 学海无涯 - 读善己身
  九年级了,咋还没有讲故事的能力? - 学海无涯 - 读善己身 
  九年级了,咋还没有讲故事的能力? - 学海无涯 - 读善己身
       该专家指出了三点:审题不准;缺乏文采;文章较“平”。
      类似的看法,在以“专家”名之的人员当中还相当有市场。他们的弊端在哪儿?在于找错了源头,所以把板子打在了无辜的孩子们身上。
      这是初中生九年级了还不会写作记叙性文章的“故障”吗?不是!这是写作的现状!
      我以为,应该到语文阅读课上去观察,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漏”教了什么。比如林嗣环的《口技》第一段: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这是文言文,一个极其普通的片段。
       我们肯定会教授字词,并且落实得很“实”。比如把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等含有“会”的文言诗文句子富集起来加以比较,以区分其意义之异同。
       我们也肯定会“启发”学生分析,或者“替代”学生分析,说首段交代道具简单,是为了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我们更会告诉学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属于“侧”面描写。
       我们还会怎样呢?恐怕基本上就这样了。
         如此“取”教学内容,我们“舍”掉了什么?我们“舍”掉的会不会是更具教学价值的东西?对此,我们琢磨全面了琢磨好了琢磨透了吗?
       真的应该说一句:未必!为什么?
       把含有“会”的文言诗文句子富集起来加以比较,以区分其意义之异同,本质上属于“认知”层面;
       说首段交代道具简单,是为了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本质上也是属于“认知”层面;
       告诉学生,“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属于“侧”面描写,本质上还是属于“认知”层面
       认知,是学生学习的最初级阶段,定义取向为获取知识”。从能力发展的效益上说,学生先前所获取的知识应当为后来的“阅读”与“写作”等高级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因而也是有力的智力支撑。
        所以,文言文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这一层面上,必将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这个“西瓜”在哪里?我以为,在于从文本阅读学习文本写作。最近,我把自己这几年蹲点教研的某些感悟提炼成了一个崭新的观点:阅读始于写作。即阅读文本也是人“写”出来的,写这个文本的人同样遵循了人类文学写作的共同的思维规律、语言规则和文学技巧。这就启发我们,读别人的文章,首先得研究人家是怎么把那个“道”载得如此精巧、如此丰富、如此美观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口技》第一段,开篇就着一“善”字。这就是写人叙事作品的规律之一:写人,得为所写的人物规定一种“品”,品性、品行、品格、品德,性情,爱好,趣味,长处,总之,特点。我们的孩子写了半天,也不晓得要在文章开端部分适时交代清楚人物的特点,导致后边无法准确定向、定点选材,因为他不知道要围绕人物的哪一点来叙述。初中教材还有一篇文言教材,《核舟记》,明朝人魏学洢写的,其开头部分使用了跟《口技》开头完全一样的技术: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看见了吧?第一句就用了“奇巧”一词,给文章要叙述的人物王叔远定了调,贴了标签。它告诉我们,文章通篇都在紧紧围绕“奇巧”二字,写能工巧匠王叔远所雕刻的核桃小舟如何的精巧绝伦,惟妙惟肖。
       余不赘述,见谅!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教研室 王延龄 
       九年级了,咋还没有讲故事的能力? - 学海无涯 - 读善己身
  评论这张
 
阅读(164)|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